无晕

看电影:《东京物语》——一曲生活的赞歌

年轻时喜欢《教父》,喜欢《美国往事》。现在,终究到了喜欢《东京物语》的年纪。


一.《东京物语》

一对生活在广岛乡下的老夫妻,这天,准备到东京看望子女。

子女分布各处。大儿子和大女儿都在东京;二儿子参军战死,遗孀也在东京;三儿子在大阪;只有小女儿和父母一起生活。

来到大儿子家,为了腾出老人的卧室,把孙子温习功课的桌椅挪到走廊。孙子一点小小的生活节奏,不得不因为老人的到来而改变。这一情节其实暗示了父母与子女的微妙关系——父母到访子女家,是作为客人而存在。

第二天是周日,大儿子原本打算带全家一起出游,临时又因为工作不得不取消,小孙子因为失望而闹起脾气。

大儿子家住了几天后,又到大女儿家住。

在东京若干天,子女总忙于工作,不能带父母游玩,父母每天只能闲困于家中。最后还是二儿媳请了一天假,带老夫妻游览东京。

游览一天,又到独居的二儿媳家中做客。

独居女人,家中没什么东西招待,只好到邻居家借些酒。借了酒回家,没有酒具,又折回借酒壶跟酒杯。

二儿媳的温婉热情,却又让老夫妻十分过意不去。

借着酒的话题,大家忆起去世的二儿子。

遗传了父亲的基因,二儿子也嗜酒如命。

原本招人厌的烂醉场景,在去世八年之后,却成为二儿媳温馨的回忆。

大儿子和大女儿在生活被打扰了的同时,心中又十分愧疚,于是商量把父母送到热海温泉旅馆玩几天。一方面不用抽身照顾,另一方面老人家泡泡温泉,看看风景,确实比在东京无所事事要好。

老夫妻当然知道子女们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无奈,毕竟也是个说得过去的安排。然而天不遂人愿,温泉旅馆还住着一帮年轻人,彻夜喧嚣,闹得老夫妻无法休息。

离家几天的老夫妻又开始挂念留在老家的小女儿。总算知道了东京这边子女的生活现状,老夫妻决定回家。

提前结束温泉之旅,回到大女儿家中,不想又打乱了大女儿的安排。大女儿事先不知父母要提前回来,在家里安排了工作应酬。老夫妻意识到回来得不是时候,又不好再去大儿子处打扰,一时不知所措。

电影到这里,老夫妻终于分开行动。为了便于描述,老夫妻分别以父亲、母亲称呼。

商量之后,这晚上母亲去找二儿媳,父亲去找东京的老友。老夫妻无奈的调侃道:终于无家可归了。

父亲来到久未见面的老友家。到底还是叨扰了,老友家中不便留宿,只好带父亲去居酒屋喝通宵。

几位老友酒后发起牢骚:

“没有孩子真是寂寞,可有了孩子他们又嫌弃你。”
“子女都是死要面子,明明混得一般,却非要在亲戚朋友面前装出混得很好的样子。”

最后得出结论,比起那些杀父母的子女,他们的孩子已经很好了。

母亲在二儿媳家又得到热情的招待。

在逝去的二儿子所用过的被褥中歇宿一晚。

二儿媳如此之好,母亲不由为她感到悲伤。二儿子已经去世八年,二儿媳依然独守空房没有再嫁。

“等你老了,一个人就会寂寞。”——母亲劝诫儿媳。

母亲和儿媳两个女人各怀心事,暗自哭泣。

半夜,大女儿被敲门声惊醒。父亲和老友喝得烂醉,被警察送回。

在回家的路上途经大阪,老夫妻见到了在大阪生活的的三儿子。

东京之旅,包括大阪,见过了所有子女,老夫妻此行倍感欣慰。

火车上父亲跟母亲说:
“古语说隔代亲,孙子孙女更可爱点,可我到底还是爱自己的子女多些。即便子女长大后终会改变,难遂父母期望。”

“人总不知足,其实他们已经算好了。”父亲说。
“他们算是不错的了,我们很幸福了。”母亲说。
“对,我们算是幸福的了。”
“是啊,是幸福的了。”

看到这里,忍不住潸然泪下。

儿女幸福了,父母也就幸福了。




不久之后,在东京的大儿子和大女儿接到在广岛的小女儿发来的电报——母亲病危。

大儿子,大女儿,二儿媳放下东京的工作,一起来到广岛。

母亲安然离开了人世。

关于母亲的死因,也许是因为东京之旅的劳累,也许是因为看过了所有子女便坦然而去。

家庭又一次再聚,大女儿道出心中的担忧:“我觉得爸爸先死的话会比较好。“

是啊,否则小女儿出嫁后,父亲一个人该如何生活?

相比传统家庭,现代家庭早晚要面对这样的问题。

母亲的葬礼过后,子女们又匆匆赶回各自生活的城市。

二儿媳临走前跟小女儿说道:“子女长大后,会渐渐远离父母,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,跟父母之间变得冷漠。”

小女儿表示不屑,但温婉的二儿媳说自己也难以避免成为这样的子女。

儿女儿媳们都散去。父亲一人坐在家中,跟路过的邻居说:“早知道,我就对她好点。”


这句话蕴含着巨大的悲剧力量。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,可是我们还是一次次失去后才知道珍惜。


二.小津安二郎

当下,极简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被人所提倡。看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,我才知道,原来电影也有极简主义。

看完小津安二郎的十多部电影,我傻了。这拍的都是啥?同样的镜头,同样的剪辑,同样的演员班底,音乐似乎也是那几首翻来覆去的用。

如果说一个电影导演必定有着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,那至少电影情节该有所不同吧。然而细看小津安二郎的十多部电影,光是嫁女儿的情节就出现在七八部之多。

同样的方法,套路,音乐,演员,大同小异的情节,居然拍了十几部电影。更不可思议的是,我都津津有味的看完了,为什么?

从小津安二郎后期的几部彩色片着手,试着解释一下。

后期的彩色片精简到了极致。镜头没有移动,镜头切换没有过度,演员的表演、生活场景及对话场景的表现完全趋同。

但是最后的彩色片,每一帧画面都是如此精美。

这种精美并不直观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是看BBC拍摄的自然风景纪录片,任何一秒按下暂停键,所呈现的画面都可以当作电脑桌面,这就是一种直观的,容易理解的美。

而小津安二郎后期彩色片,并没有呈现多么宏大壮丽的自然景观,只以日本家庭的各个角落细节为视角,就达到不亚于于BBC自然风景记录片的那种和谐美丽,这就是功力。

小津安二郎将自己的美学观念贯彻到死,并且做到了极致。

换言之,小津安二郎不像总是要求突破自我的艺术家,更像是反复打磨自己技艺的工匠。

我突然明白了村上春树为什么按照同一套路,把小说写了一部又一部。

日本这个民族,真是神奇。

评论

热度(6)